1984年,四川农民柴云正的儿子柴兵荣在翻看《四川日报》时,偶然发现了一则寻找失踪人员的公告。
柴云振是我们部队的老班长,当年在朝鲜战场的朴达峰战斗中受了重伤,后来就跟大部队失去了联系。他有个明显的身体特征:右手食指少了一截。
看到这条消息后,请本人或家人尽快跟我们联系。
通讯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某部队驻地
柴兵荣看到寻人启事时突然愣住了,心里咯噔一下:这个叫柴云振的人怎么跟自家老爹长得这么像?他想起父亲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,还当过班长,右手食指确实少了一节。该不会...父亲以前用过柴云振这个名字吧?
柴兵荣满心疑惑地买了份报纸,拿回家当面问个清楚。
"爸,照片里这个人是你吗?"
"不是我。我是柴云正,上头要找的人是柴云振。"
爸,这个"振"字和"正"字意思挺像的,会不会是印报纸的人不小心写错了?
我建议你直接给上级部队写封信问问情况。要是人家来找你,你还故意躲着不见,这样影响多不好!
柴云正觉得儿子说得在理,赶紧写了封信寄到部队,打听具体情况。
部队读完柴云正的来信后,立刻确认:这就是他们苦苦寻找33年的柴云振!
1951年5月,在朝鲜的朴达峰山脚下,故事从这里开始。
五月底的一个早晨,为了拖住敌人向金化推进的步伐,朴达峰阻击战打响了。
七班班长柴云正带着全班战士,像不要命似的朝敌军阵地猛冲过去。
"嗒嗒嗒!嗒嗒嗒!"
敌人的碉堡里,重机枪疯狂扫射,子弹像雨点般倾泻。勇敢的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,不断有人中弹牺牲。
整个班里就剩柴云正自己了。他抹掉脸上的泪水,扛起机枪,一个人冲进了敌人堆里。
"突突突突!"
冲锋途中,柴云正不幸中弹倒地,瞬间失去意识,眼前一片漆黑。
他迷迷糊糊睁开眼,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。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,原来自己已经被送到了内蒙古包头的部队医院。
柴云正伤愈出院后回到了四川老家,从此与部队断了联系。自那以后,部队就一直在四处打听他的下落。
那时候通信条件差,办事人员不小心把柴云正的名字登记成了"柴云振",结果闹出不少麻烦事。
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33年。要不是柴兵荣碰巧在报纸上看到那条寻人消息,能不能找到柴云正还真不好说。
1984年9月,在武汉军区两名工作人员的随行下,柴云来到了他曾经服役的部队所在地。
时间过得飞快,从不等人。柴云站在曾经服役的部队门口,发现里面全是陌生面孔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
他们都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...再也没能踏上回家的路...
柴云抹去脸上的泪水,挺直腰板立正站好,右手缓缓抬起,向年轻的战士们敬礼,向过去那个年轻的自己致敬,也向永远留在战场上的兄弟们致以最深的敬意!
"报告:七班班长柴云正,已归队!"
"向英雄们致敬!"
战士们向这位老兵郑重敬礼,也在向未来的自己表达敬意。
几天后,前任15军军长秦基伟特意邀请柴云正去他家里做客。
"柴云振!我们找你找得都快急死了,你是不是存心躲着不肯见我们?"
"老领导!可算让我把你们给找着了!"
客厅中,两个人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。老话说得好,男人不是不会哭,只是没到真正难过的时候。
2018年12月26日,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柴云在家中平静地走完了人生旅程。
这篇文章是为了铭记过去而写。